今天看了篇包邮区的文章《60天内折了三位首富,中国最悲剧的行业出现了》,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中午跟友人吃饭时,友人调侃“地产老板都还好好的,家居老板倒是先去了”。
的确,说起房地产行业,这几年基本就是各种政策呵护,各级地方政府关心,甚至地产大佬被软禁了也是好生伺候着,生怕出了意外。
然而,作为房地产行业下游产业链的家居行业,没有房地产那样“保交楼”的政策护航,也没有金融输血的扶持通道。
很多家居企业,早已在无人关注中默默倒下了。
曾经的“黄金十年”结束了
家居行业,曾是房地产最亲密的战友。
从2009年开始,全国房地产市场进入狂飙期,每一栋交付的新房背后,都是一次家装、家具、建材的大采购。
据统计,2010—2020年,全国房地产年销售面积从9亿平米暴增至17亿平米,家居、建材、装修等行业跟随扩张,造就了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富森美、欧派、尚品宅配、靓家居等行业巨头。
整个行业活得像春天一样。
彼时佛山顺德,是中国家居产业的“洛杉矶”。产业链上下游齐全,造一个衣柜能从钉子到板材全部本地解决。
广东、四川、山东三大产业带中,佛山以效率和出口能力著称,成为“定制家居第一城”。
那是中国人对“家”的黄金十年——装修提速,建材升级,样板房成标准,设计美学崛起,90后一代成为家装消费者。
行业有野心,资本也来追捧。
2017年起,欧派家居、索菲亚、志邦家居、尚品宅配等陆续上市,一批“家居新贵”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居然之家更是在2019年通过蛇吞象式借壳,完成“史诗级上市”,估值一度超800亿。
但一切来得太快,也退得太快。
“清算”的时代降临
2025年,整个行业迎来清算时刻。
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新开工面积暴跌20%,房地产资金来源减少6.2%。
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差上半年之一,与地产共生的家居行业首当其冲。
据国家统计局与中家协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家具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但利润却下降40.1%,利润率仅为2.5%,创近十年新低。
也就是说,越做越亏。
全国大量门店空置、展厅关闭。各地曾经火爆的建材城,如今人流稀疏,甚至部分区域贴出“十年包租”“租金减半”的招租广告,仍无人问津。
不仅是小企业,大企业也未能幸免。
红星美凯龙——家居卖场的“航母”之一,2025年第一季度资产负债率高达58.06%,债务总额达到676.54亿元。长沙韶山店在6月底正式闭店,这家2005年开业、曾日均客流破万的老牌商场,如今人去楼空。
在2025年的中国家居行业,人们对于家居商场闭店,已经从惊讶,变成了麻木。
这不是一家公司、一座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的悲歌。
从首富到死局:大佬们的沉浮
比起数据,更刺痛人心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行业传奇人物,跌落尘埃,甚至命丧风暴。
2025年5月,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新被云南方面立案调查。
坊间传闻与其早年在云南拿地有关。他是红星美凯龙的缔造者,也曾是“中国家居首富”。
2025年7月24日,现任“包租王”富森美董事长刘兵被留置。
他曾是最保守、最克制的家居老板——20年开两家店,却能做到年利润7亿。
他的“佛系”,原本被看作是逆周期的胜利。但最终,也未能躲过这一轮整顿。
最悲怆的是居然智家(原居然之家)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
这位中国家居前首富在结束第三次留置的几天后,竟然以跳楼身亡的方式出现在媒体报道里。
而在一周前,7月17日凌晨,广州靓家居的创始人曾育周从办公楼一跃而下。
前一天,他还在公司微信群留言:“我对不起大家。”
再往前,他在朋友圈写下:“没有退路,坚持就是胜利。”
曾育周被称为“整装校长”,是广州家装圈的精神领袖,靠搬砖起家,一手建立起靓家居帝国,也创造了“按平米计价”的整装新模式。
他一生没做加盟,却把门店开到了100多家,与房地产项目深度绑定。
但从2024年起,靓家居资金链吃紧,门店接单量骤降,大量应收账款积压。2025年初,付款周期拉长至六个月,供应商集体催债。
7月,靓家居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最终,“整装校长”曾育周也撑不下去了。
回过头看,无论车建新、刘兵,还是汪林朋、曾育周,他们都曾是试图改变行业的理想主义者。
但在2025年的这个夏天,曲终人散,理想落幕了。
没有地产续命的家装业
走进今天的佛山顺德,你能明显感受到空气中的寒意。
这里是“中国家居产业之都”,但今年来,不断有企业裁员、减产、停业。从北滘到龙江,从大良到陈村,街边铺位空置数量肉眼可见在增加。
有媒体走访中,一位板材厂老板叹息:“今年我们厂一年接的订单,不如2021年一个月。”
一家做五金配件的工厂负责人说,他的客户不是破产就是停产:“以前年初排产能排到国庆,现在根本不排,先活着再说。”
就连往年最热闹的“建材展销会”也变了味,摊位没有满,客商不来,成交更是稀少。
一位老销售调侃:“以前靠站着谈单,现在靠打折喊破喉咙。”
整个顺德,像是深夜工地里唯一亮着灯的办公室。
大家都在等——不是等订单,而是等命运的宣判。
的确,在今天,从装修公司到家装平台,已经没有一个赛道是安全的。
今年上半年,被称为“家装第一股”的东易日盛在北京总部清空办公室,资产被司法拍卖;靓家居破产;字节跳动旗下“住好家”停摆;“住范儿”暴雷,用户维权不断……
“爆雷”已成行业常态,交付失败、设计烂尾、增项恶意加价、工人讨薪——每一位家装消费者都像是踩着雷区走路。
平台难做,工人更难。一个广州的包工头说:“现在一个月做两单就是好月,前几年一月干十几单。”
曾经靠“低价引流+高价增项”活得风生水起的整装公司,如今也没有了流量,更没有人再相信那套营销剧本。
家装平台「好好住」在年初一度关闭评论功能;连带着靠装修笔记引流的小红书家居KOL,也开始转行做宠物、美妆甚至出海咨询。
这个行业正在被彻底改写。
尾声
如果不是家居首富们的接连跳楼与留置,媒体甚至都不会再提起这个行业。
家居不是风口,不是硬科技,不是AI,也不是新能源。它没有政策,没有补贴,没有估值故事。
它只是一个一个真实的“家庭”背后,支撑着几十个产业链工人、几百万个中小企业主和他们背后的生活。
他们不高谈“碳中和”,也不讲“全球化”,他们只想卖出一块板材,装好一套橱柜,挣点工钱,撑过下个月的房租、员工工资和贷款利息。
他们以为房地产的调控只是降温,却没想到,最终的结果竟然是整个家居行业的溃败与无声的陪葬。
的确,上游的房地产一环卡壳,钱流不动,房子烂尾、装修取消、建材款拖欠、卖场空置——最后压垮的,不止那些显赫一时的家居首富们,更有那些无数从事这个行业的小人物。
他们没有热搜,不上财经头条,也不是“互联网寒冬”故事里被资本怜悯的“被裁程序员”。
他们只是静悄悄地关掉工厂、变卖货架、清空仓库,然后走了,像他们从没来过一样。
更最可怕的是,我们开始觉得:这些都正常。
当家居消费从“功能需求”转向“情绪价值”,... 【详细】
当健康成为家居消费的核心诉求,莫干山植物源... 【详细】
云峰莫干山「30年30人」,致敬每一位同行者!... 【详细】
2025年7月22日,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在广州举办超... 【详细】
在刚刚公布的浙江省第二十五届“科技兴林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