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的关键词是什么?
“萧条、暴雷、退市、清盘。”
全国新房销售额,几乎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百强房企的销售额,也在数据表上集体塌陷。
高杠杆的千亿房企,曾经的金字招牌,一个接一个倒在寒风中。
可就是在这样一片哀鸿遍野里,突然蹦出来一个让人瞠目的消息:
——汤臣集团,利润大涨654%!
提起汤臣,很多人会想起“汤臣一品”——上海陆家嘴的地标豪宅。它不仅是豪宅的代名词,更在中国房地产史上留下了“天花板定价”的传奇。
多年低调的汤臣,在2025年突然重回公众视野,原因只有一个:“汤臣君品”交付。
仅一期项目,就带来了高达7.82亿港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654%。
不止于此,这个项目未来可预期的利润保守估计也在87.5~100亿之间。要知道,现在头部百强房企全年利润都很难超过50亿。
事实上,最近这一两年,地产圈类似于汤臣集团的故事似乎并不少,一些原本在行业中“不显山、不露水”的房企,反倒是在这逆势里活出了精彩。
01
邦泰地产:川派新大哥
2022年198亿,2023年239亿,2024年272亿,这是邦泰地产近几年的销售数据。
而在今年前9个月,邦泰地产又新增179.3亿元的土储货值,成为仅次于滨江房产,拿地第二多的民营房企。
但在几年前,很少有四川以外的人听说过邦泰地产。
但如今,邦泰地产俨然成为了川派新大哥,地产圈绕不开的存在。
邦泰的核心打法可以总结为“三板斧”:
•快速扩张拿地:邦泰不满足于一城一地,而是在四川多点开花,几乎每一个热点城市都能看到其项目。
•高品质改善产品:邦泰并非单纯追求速度,而是定位改善型住宅市场。对四川中产家庭而言,邦泰项目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居住体验。
•稳健的现金流:在行业普遍去杠杆的背景下,邦泰仍能保持一定的扩张速度,说明其现金流管理优于多数同业。
尤其让业内津津乐道的,还有邦泰的高福利:不仅有优厚奖金,还曾组织过全员欧洲游。在行业大裁员、大降薪的时候,他们反其道而行。
如今,邦泰地产已经不局限于谋一省,而是开启了全国化的征程。西安、合肥、南宁、昆明、长沙,越来越多的强二线城市开始出现邦泰地产的身影。
02
金沙地产:样板工地背后的“运营极致主义”
这两年,在三线城市河南商丘诞生了一家现象级房企,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房企争相参观,因为每天到访的同行太多,这家房企甚至专门开发了一条参观线路,并对外收费。
此处说的就是金沙地产。
如今,金沙地产已经被很多同行捧为“样板工地的代言人”,而金沙地产对自己的定位依然是“泥瓦匠”,只管把房子盖好。
这些年,金沙地产不追求规模,不跨界别乱跑,更不欠账不借钱,将运营管理极致化打造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精细化施工:工地现场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极高,几乎成为行业标杆。
•交付力口碑:在当下交付频频出问题的时代,金沙的项目交付往往能赢得业主一致好评。
•业主满意度:金沙非常重视客户反馈,甚至会在项目交付后持续跟踪服务,形成了极强的品牌黏性。
在炸天团看来,金沙地产的自律是最难为可贵的,它就像是个老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最终让所有人都对其竖起了大拇指。
03
浙系新四小龙:区域竞争内卷下的集体突围
浙江,一直是地产最卷的市场之一,这里有数不尽的好房子好项目,也诞生了一批最优秀的房企。
从房地产行业早期的绿城、滨江,到后来的中梁、祥生、德信、佳源等行业高周转时代的浙系四小龙。
如今,又诞生出了金帝、兴耀、建杭、江山万里等新一代的浙系四小龙。
说起来,他们之间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深耕本地:几乎所有项目都集中在浙江省,形成强大的品牌口碑和客户认知。
•改善产品为主:面对中产家庭升级需求,它们在户型、园林、配套等方面持续创新。
•灵活打法:相比央企国企的流程繁琐,民企动作更快,更能贴近市场。
在某种意义上,新浙系四小龙的崛起,其实也是对“大而全”央企开发模式的一次挑战。它们证明了,哪怕在浙江这样竞争极度激烈的市场,只要足够专注,也能活得很好。
04
宸嘉发展:最懂富豪的开发商
宸嘉发展,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房企。2020年才注册成立,背后股东据说是鸡缸杯大佬刘益谦,资本市场曾经呼风唤雨的存在。
而其台前操盘团队则是昔日的中海地产上海团队,由原中海地产上海公司总经理崔帅领衔。
相较于其他房企,宸嘉发展成立至今也仅仅开发了几个项目,然而旗下每个项目几乎都成为了当地的标杆豪宅,比如成都嘉佰道、武汉宸嘉100、长风嘉佰道。
由此,宸嘉出品,必是豪宅。
宸嘉的发展逻辑有三个关键词:
•高端定位:只做一线城市或核心二线城市的豪宅项目。
•品牌塑造:在高净值客户中,逐步积累“高端豪宅”的品牌形象。
•资本运作:背后的融资能力,远超同等规模的民企房企。
在炸天团看来,宸嘉发展像是一个“实验室型房企”——通过在高端项目上的不断创新去验证产品力,并努力让自己成为中国市场上最懂富豪的开发商,但其最新的项目则是位于上海徐汇的龙华地王项目嘉佰道·徐汇。
05
贝好家:互联网基因下的C2M地产实验
如果说宸嘉发展是一个“实验室型房企”,贝好家则像是中国最大房产中介商贝壳的一个试验品。
2023年,贝壳自创了一套所谓的C2M模式——即“客户直连工厂”,先通过贝壳平台收集客户需求,再反向定制产品。
而为了运营好这套模式,贝壳专门成立了贝好家,亲自下场验证这套模式。
其实,C2M模式的优势看起了也非常明显:
•天然流量入口:贝壳本身就是最大的居住服务平台,客户需求数据真实可靠。
•产品契合度高:开发商不再拍脑袋设计,而是根据客户需求精准开发。
•去库存能力强:因为需求先于供给,产品的去化风险更低。
或许源于自己的模式自信,贝好家今年在土拍市场上也是大杀四方,而从其成都、上海等已经露出的项目情况来看,贝好家也的确是有两把刷子。
在炸天团看来,贝好家这场互联网地产的实验,不仅决定自身命运,更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方向。
结语
写到这时,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开发商开始涌现到炸天团的脑海,比如:
嘉禾兴地产,在整个市场都在打折促销的时候,这家四川小房企却敢于逆势涨价。更夸张的是,他们几乎不用外部融资,全靠自有资金拿地、开发。
与之类似的还有嘉信地产,从永州起家,靠着全自有资金+全产业链,逐步进入长沙。每到一块地,几乎都是“秒动工”,效率高得吓人,在伟人的老家上演了一出地产版的”农村包围城市”。
再比如万华地产,用重资产、强规划、慢开发、强配套的逻辑,多年只深耕一个超级大盘,并将之打造成城市名片的神盘麓湖,可谓靠一个盘持续运营就足以养活企业一辈子。
放在以前,相较于恒大、碧桂园、融创这些高举高打、高周转、高杠杆的明星房企,上述提到的这些房企在行业里似乎都是些小透明的存在。
但那些当年不起眼的小透明,凭着专注、稳健和一点点耐心,在行业最冷的时候,反而站了出来。
看完这些房企,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鲜明共性:
比如区域深耕—— 不再追求全国扩张,而是在一城一地甚至单盘做到极致。
比如现金稳健—— 少借债、不冒进,现金流安全优先,甚至全自有资金开发。
比如产品驱动—— 用交付力、口碑与客户粘性取胜,可谓站着把钱给赚了。
与此同时,他们各自又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化打法:
有的做豪宅(汤臣、宸嘉),有的做改善(金沙、浙系新四小龙),有的玩资金自有(嘉禾兴、嘉信),有的单盘极致化(万华),有的用互联网基因(贝好家)。
这与过去十年“规模为王”的逻辑,已经截然不同。
未来十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赢家,或许不再是跑马圈地的巨无霸,而是这些在细分领域、特定区域做到极致的“黑马”。
9月5日,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和山东省港... 【详细】
云峰莫干山家居研究院检测中心再传喜讯:中心... 【详细】
今年,莫干山家居第四季全民环保日“818抱一抱... 【详细】
当“环保”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指标认证与材料数... 【详细】
当家居消费从“功能需求”转向“情绪价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