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兴奋的消息。
成交低迷、融资受限、规模急速下滑,成为所有房企的共同困境。
每当财报季来临,市场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几家央国企巨头放在一起比较:谁的规模更大,谁的现金流更稳,谁又在利润端领先一步。
对行业而言,这些头部企业的生存发展既是“压舱石”,亦是“风向标”。
不过,在大环境低迷的背景下,即便是这些央国企,也很难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然而,华润置地却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的答卷: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49.2亿元,同比增长19.9%;股东应占溢利(归母净利润)118.8亿元,同比增长16.2%。
这年头,营收、净利还能实现双增的房企,真的不多了。
很多人以为这是某种阶段性的幸运,或者规模效应的自然结果。
但如果往下看,你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的,是一套与传统开发商截然不同的盈利逻辑。
经常性业务贡献超六成利润
如果仅看数据,华润置地的表现足够亮眼。
华润置地构建的“3+1”业务模式中,开发销售型业务依然保持稳健,上半年实现签约额1103亿元,销售规模稳居行业前三,15个城市市占率排名前三,45个项目位列当地前十。
但这还不是华润置地最牛的地方。
精准的布局投资、升维的产品力、快速周转的营销效率等等,都只是“标配”,真正让行业震动的,是其盈利结构。
这也是其与众多房企不同之处。
上半年,华润置地实现经常性收入205.6亿元,经常性核心净利润60.2亿元,占整体核心净利润的60%以上。
也就是说,即便不依赖新增销售,仅凭借经营性资产、物业管理及轻资产代建等业务,华润置地就能维持可观盈利。
对于仍在高负债压力下周旋的其他房企而言,这是一道几乎无法企及的安全屏障。
具体来看,购物中心是核心引擎,零售额1101.5亿元同比增长20.2%,租金收入突破百亿,经营利润率创下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光是靠这些租金收入,就足以覆盖利息与分红支出,这在当下的地产圈,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轻资产管理同样亮眼。
华润置地旗下华润万象生活,管理规模持续扩大,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15%。这意味着它不仅在管项目数量增加,盈利能力也在提升。
在物管公司普遍进入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今天,华润万象生活依旧维持行业龙头地位,125个在管购物中心中,有104个零售额位列当地前三,给华润置地带来强大的市场领先优势。
截至6月30日,华润置地在手现金储备达到1202.4亿元,在行业里保持领先,这其中少不了轻资产管理贡献的稳定现金流。
还有让人容易忽视的生态圈要素型业务,上半年实现24.5亿元营收。
虽然规模暂时不大,但城市代建、租赁住房、文体场馆运营这些新兴板块,展现出极强的成长性,算是华润置地未来业绩增长的转型发展加速器。
从城市开发者到运营者
业内同行都羡慕华润置地的“第二增长曲线”,都想向此转型靠拢,但殊不知,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其辛苦耕耘多年取得的成果。
这背后,既有华润置地的结构优势发挥作用,也有管理优势在推波助澜。
从城市建设者到城市运营者,华润置地实现战略升级、身份转换背后,核心管理优势之一,是持续进化的片区统筹开发能力。
这种能力进阶也体现在华润置地打造的标杆项目中。
比如早期打造的罗湖华润中心,是深圳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综合体,也是华润置地从单一地产开发转向“造城”模式的标志。
到后来的后海片区开发,华润置地就以“综合运营商”的身份深度参与,标志其进入“超级综合体+城市运营”的新阶段。
今年,华润置地的片区统筹力在上海浦东新杨思项目又迎来一轮突破。
面对占地约2.72平方公里的区域更新任务,华润置地没有选择常规的拆除重建路径,而是以深度客研和价值挖掘为先导,将城市界面与社区景观、开发节奏与产品迭代协调融合,避免碎片化开发,最终推动片区整体能级提升。
片区内标杆性项目翡雲悦府,至今五次开盘、五次售罄,多次触发积分,成为今年第二个销量突破100亿元的项目,进一步验证了其运营模式的成功。
在炸天团看来,华润置地在片区统筹上的核心优势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多业态融合与有机更新能力,能够系统性组合商业、办公、文化、教育等要素,形成功能互补的生态圈;
二是强大的资源整合与运营管理实力,依托“3+1”业务模式,协同政府、产业与市场资源,实现长期运营效益;
三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品牌溢价能力,从客户需求和城市发展脉络出发,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市场信心。
这是一套可复制、可升级的打法,为城市运营提供了新范式。
REIT打通融资渠道
华润置地的创新和领先还在于其在REITs领域的探索。
今年上半年,华润置地旗下两个REIT都取得了亮眼的业绩表现:
华夏华润商业REIT总市值首破百亿元,稳居消费基础设施REITs首位。上市以来股价累计上涨52.2%(截至2025年6月30日),连续六个季度现金分红合计4.95亿元;
华润有巢REIT业绩稳中有增,2025年一、二季度合计实现营业额3929万元。
这些数字只是表象,深层次看,借助两大REIT,华润置地盘活了沉淀资产,也带来了融资活水。这一点简直让同行都羡慕的程度。
据说,华润置地还在推进公募REIT的常态化扩募,同步探索Pre-REIT、私募REIT等多层次产品,加快资产与资本良性循环。
可以预见,未来华润置地在资管方面可能还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结语
拒绝“规模焦虑”
业绩的领先,只是故事的上半场。真正让资本市场看重的,是估值的重塑。
今年以来,华润置地总市值不断攀升,累计涨幅超40%;截至目前,其总市值规模已经超过2100亿港元,稳居内房股第一。
在业绩会上,华润置地董事会主席李欣有两句话非常值得关注:
一是拒绝“规模焦虑”;
二是“股价的稳健表现,正是市场对公司战略方向和经营质量的认可。”
背后的潜台词是,相比规模,华润置地更要有质量的增长;
但相比业绩领先,其更看重做资本市场的价值王,后者才是其未来锚定的方向。
是的,华润置地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而是一个把开发、运营、资管、服务融为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打造者。
这样的超级物种未来会进化成何种模样,炸天团也拭目以待。
云峰莫干山家居研究院检测中心再传喜讯:中心... 【详细】
今年,莫干山家居第四季全民环保日“818抱一抱... 【详细】
当“环保”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指标认证与材料数... 【详细】
当家居消费从“功能需求”转向“情绪价值”,... 【详细】
当健康成为家居消费的核心诉求,莫干山植物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