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家居网链!
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网链 > 综合江湖 >

2016中国记者行业调查报告分析

2016-07-19 12:45:38    来源:中国环保家居网链   
  】【打印】【关闭

2016中国记者行业调查报告分析

摘要:蓝媒汇联合美通社正式发布《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探寻数字化传播环境对记者工作习惯与公关媒体关系的影响,白皮书针对记者的职业生存、工作习惯、及对企业公关媒体关系的影响三个角度展开调查与分析,并首次对中国记者群体的职业状态进行了画像。

注:本次调查持续时间为201511月至20161月间,一共得到了1,477名记者的参与。

第一部分:中国职业记者人群画像

重要发现

85后已成为中国一线新闻记者的主力军, 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记者比例呈明显年轻化趋势。62.7%的媒体主编为男性,自媒体人中男性的比例也明显占优,超过6成。

超过8成(80.6%)的职业记者月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近6成(58.8%)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有43.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其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26.7%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绝大多数记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而有显著提升,但调查同时发现记者的职业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成正比,近7成(68.9%)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

记者对职业技能的培训需求丰富,超过半数(52.5%)的一线新闻记者希望在未来增强”深度故事报道“的技能,其次是”数字可视化新闻”(43.1%)、摄影(38.3%)、选题挖掘(37.9%)、采访技巧(36.4%)的技能培训。

Ⅰ、媒体区域(数据只包括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

67.9%的记者来自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

中国一线新闻媒体最集中的区域仍为北上广,67.9%的记者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其中41%来自北京。其余媒体记者集中的省区依次为浙江、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安徽、湖南等。

Ⅱ、行业条线

Ⅲ、基本信息

媒体类型/性别/职务/年龄/从业时间

85后已成为中国一线记者主力军

共有1,477名媒体受访者参与了本次调查,在所有受访者中一线新闻记者/编辑的占据近七成(69.3%)的比例,主编级以上资深媒体受访者的比例为22.2%。受访者所来自的媒体类型方面,来自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受访者占据多数(59.6%),来自新闻网站、手机端线上媒体的受访者比例为37.3%

作为重要的原创内容生产者与新媒体传播渠道,本次调查首次加入了对部分自媒体身份受访者的定向邀请调查。

随着年龄层次和职务的上升,从业职业媒体人的性别比例发生发转,男性的比例显著上升,而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则呈显著减少的趋势

一、一线新闻记者

二、资深记者

三、主编

四、自媒体人/专栏作者

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13年对美国1080名记者做的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美国记者的平均年龄为47岁,并有整体不断高龄化的趋势,这与中国职业记者群体的特征有明显差异。

Ⅳ、科班出身

更年轻一代的中国记者传媒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59%的受访者在大学所学专业为新闻传播、市场营销等传媒相关专业;

78.2%的广电媒体受访者,科班出身的比例高达近8成;

Ⅴ、薪资收入

月薪2+是中国职业记者收入的相对顶端,不同行业条线的记者薪资差异较为明显,绝大多数记者的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而有显著提升。

本次调查共有983名记者来自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占全部1477名受访者总样本的67.9%

从全国范围内职业记者整体收入情况来看,排除5.6%不方便透露收入信息的受访者样本,超过8成(80.6%)的中国职业记者月薪收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其中3成(32.2%)的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146%的主编月收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其中12.1%收入在2万元以上。

237.5%的自媒体受访者收入在1万元以上,但月收入超过3万元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达6.1%

根据新榜Newrank.cn 201511月发布的《自媒体人生存状态调查》数据显示,64.3%的自媒体收入在1万元以下,样本来自1,964位自媒体受访者。

3、从性别来看,男性记者在1万元收入(24.6%)以上的比例比女性记者(16.4%)高近8个百分点,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女性记者仅为1.57%

4、从媒体类型来看,来自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受访者收入整体弱于新闻网站,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比例相对较低。

5、从年龄层与从业时间来看,从业6-10年与11-20年的记者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有显著提升,31-50岁之间的受访者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而从业3-5年的记者绝大多数(85.1%)月薪资水平在1万元以下,近半数(49.3%2年以下的新记者的月薪在2001-5000元之间。

6、从不同条线的记者收入来看,时尚/娱乐、科技/互联网、地产/家居、商业/零售、财经/金融等条线的记者薪资收入依次显著较高,而社会/综合、教育/人力资源条线的记者收入则处于相对低位。

记者薪水在全球

英国记者——罢工游行,抗议工资待遇

根据英国国家记者工会201510月对超过900名记者与自由撰稿人的调查结果指出, 20%的英国记者年收入低于20,000英镑,超过25%的记者表示他们的生活入不敷出,而有分别有高达75%的记者与90%的自由撰稿人表示,在过去一年他们的薪水没有任何提升。 根据ONS(英国统计局)年度薪资调查,在被统计的所有职业中,薪资水平排在记者之前的有吊车司机、管道工人和环卫工人。新入行的记者平均年薪仅有12000-15000英镑之间。

美国记者——收入仅为公关从业者的65%

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的2015年的数字统计,如今美国在职记者与公关人员的数量比为14.6,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为13.2。” 皮尤调查中心也指出,美国公关人员与新闻记者的中位年收入差距已达到两万美元。2015年美国记者的中位数年薪为37813美元,为公关从业者平均收入的65%,薪资水平介于砌砖工人与伐木工人之间。区域与从业时间经验对美国记者的薪资影响最大。

日本记者——终身雇佣制,高薪收入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工资榜单上,记者职业的收入水平名列第6,与律师、牙医、建筑师等传统高薪职业的收入水平相当。根据Record japan网站2014年的一篇新闻报道,日本新闻记者的年收入根据年龄而异,处于高收入圈的《朝日新闻》,2530年龄段记者的年收入大致能超过1000(约人民币60)日元,30年龄段为1200万日元,40年龄段则为1300万至1400万日元。

Ⅵ、职业满意度

仅有三成(32%)的记者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

而年龄在51岁以上、从业时间在21年以上的受访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最高(55.6%),突出51岁以上

自媒体职业者对工作满意度的比例则接近6成(57.8%)。

记者的职业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成正比

8成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受访者表示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随着收入的增长,职业满意度则显著有较大跨度提升。

记者的职业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成正比

Ⅶ、未来职业发展与技能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与职业满意度相对的是:在一线的新闻记者编辑受访者中,有近7成(68.9%)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而随着媒体职位越高、从业时间的增加,继续从事采编职业的比例也就越高。

图表:37%的报纸记者将选择离开

1、从媒体类型来看,其中37%的报纸记者表示未来5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不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这一比例自媒体人相对明显最低,仅为2成。

6成(58.8%)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有43.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26.7%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记者永远不要丢了优质新闻内容的生产能力,无论融合到什么程度,内容总得有人生产,新媒体发展越成熟越会注重内容的原创,内容的竞争越激烈。记者要把自己的优势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不要轻易离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仍然是内容生产的最好平台。

——《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 曹林

超过半数(55.6%)的主编“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

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有超过半数(55.6%)的主编级受访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中33.3%的主编级受访者会考虑转型公关、市场等工作,而仅有11.1%的媒体主编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而在对未来的职业技能发展方面,超过半数(52.5%)的记者希望在未来增强”深度故事报道“的技能培训,其次是”数字可视化新闻”(43.1%)、摄影(38.3%)、选题挖掘(37.9%)、采访技巧(36.4%

第二部分:记者工作使用习惯

重要发现

包括即时通讯工具(55.2%)、门户/行业网站(52.5%)、社交网站(50.8%)在内的数字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次是电子邮件(47.2%)与线下活动/发布会(43.5%),近4成(39.1%)的记者经常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报道信息或新闻线索。

7成(66.5%)的记者平均每周至少收到30篇以上来自企业的新闻稿件,而有足够价值的新闻性事件(85%)、资深的行业观点(72%)、有趣的故事角度(67.9%)是稿件内容最受记者欢迎的三大价值要素;绝大多数(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选择立刻忽略。

在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或求证信息来源时,来自官方渠道的信息源受记者信任比例最高,接近9成比例(87.1%)的记者最信任的信息源为官方新闻通稿,其次是企业机构高管、新闻发言人(51.7%)、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信息(41.6%)和企业机构官网(39.7%)。

74.2%的一线新闻记者与自媒体作者每周生产的原创内容不超过5篇,65.7%的原创内容生产者在撰写一篇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故事时,平均要花2-5小时进行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等准备工作。

记者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是关注突发热点新闻(68.8%),其次为跟踪关注领域对象所发布的信息(54.6%),及进行选题线索相关的信息搜寻与挖掘(近半数)。在真实性未经验证的情况下,相对于其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及搜索引擎主动检索出的信息,记者对来自企业官方帐号的内容的信任度要高出十倍。

中国记者衡量内容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是”影响力“(Influence),仅有32.5%的中国记者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自己的内容,相比之下,欧美地区记者更加注重利用社交媒体推广个人品牌,更多关注社交媒体渠道所产生的Engagement,即读者参与度。

Ⅰ、信息与资源获取

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包括即时通讯工具(55.2%)、门户网站/行业网站(52.5%)、社交网站(50.8%)在内的数字线上渠道,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次是传统的电子邮件(47.2%)与线下活动/发布会(43.5%)。接近4成(39.1%)的记者经常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报道信息或新闻线索。

根据全球最大的公共关系咨询公司万博宣伟(Weber Shandwick2014年发布的《亚太地区媒体从业者的数字化生活》报告的数据发现,68%的记者称自己主要通过在线方式获取新闻, 3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编辑文章时会首先查看在线资源。

线下活动与在线社交媒体交流是记者拓展人脉最常用的渠道与方式。近7成(68.2%)的记者会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和行业活动等线下交换名片的方式拓展工作人脉,而微博、微信等线上社交平台的交流(59.1%),也成为记者拓展职业人脉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所有受访的1477名记者中,有近超过6成的记者经常使用新闻专线的服务,27.5%的记者将新闻专线作为每天使用数次的频繁工作工具。

Ⅱ、消息源信任度

企业与机构官方渠道的信息源最受记者信任,成为内容可靠性的保证

在撰写一篇新闻报道或求证信息来源时,来自官方渠道的信息源受记者信任比例最高。接近9成比例(87.1%)的记者最信任的信息源为官方新闻通稿,其次是企业高管、新闻发言人(51.7%)、企业官方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41.6%)和企业官网(39.7%)。

记者对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信息、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的信任度最低,平均仅为5%左右的比例,相对于其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在真实性未经验证的情况下,记者对来自企业官方社交帐号的内容信任度要高出十倍。

美通社与2011年发布的《中国记者社交媒体使用调查报告》的研究发现,对于社交媒体上获取的新闻线索,超过半数(51.66%)的记者回答“总是求证”,另有接近半数的记者表示会“多数求证”或者“看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可信”,仅有1.08%的受访记者表示“从不求证”。由此可见,绝大多数记者对于社交媒体获取的信息和新闻线索,还是首先更多抱有“质疑”的态度,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源“制造者”和“传播者”身份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是影响记者会否进行“求证”环节的重要因素。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原则,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是媒体公信力的保证,记者的职业特性要求决定其对所报道的新闻内容进行真实性的追溯与验证,通过企业官方发布的信息,对记者而言是内容可靠性的保证,也是企业保护自身品牌免受干扰侵犯的有效手段。

Ⅲ、社交媒体使用

信息追踪挖掘是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

记者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是关注突发热点新闻Breaking News68.8%),其次是用来跟踪通同领域媒体或关注对象所发布的信息(54.6%),近半数的记者表示使用社交媒体进行选题线索相关的信息搜寻与挖掘。

根据公关关系与媒体情报公司CISION与英国坎特伯雷大学20157月发布的一项针对全球记者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记者使用Social Media获取与追踪信息 ,超过一半(51%)的记者表示离开社交媒体没有办法完成日常工作,67%记者认为社交媒体提高了他们新闻的质量。

CISION的调研还发现,分别有59%的英国记者和超过半数的美国记者日常会将其原创内容发布到社交媒体,并就评论观点与社交媒体读者进行互动。相比之下,只有32.5%的中国记者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自己的原创报道内容。

Ⅳ、内容生产

65.7%的新闻记者在撰写一篇具备时效性的原创内容时,平均要花2-5小时进行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等准备工作。

而除原创内容生产以外,60%以上的网络媒体编辑每天平均编辑转载6篇以上的新闻,其中超过2成的受访者每天需要至少转载21篇以上的新闻。

根据美国数字传播机构ISEBOX20153月针对北美地区记者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2%的美国记者每周至少生产5篇以上的原创内容,其中近20%的记者每周撰写11篇以上的新闻报道或文章。而73%的记者平均花费4个小时用于进行新闻故事撰写前的调研准备工作。

Ⅴ、内容喜好

7成(66.5%)的记者平均每周至少收到30篇以上来自企业的新闻稿件

7成数(66.5%)的记者每天收到6篇以上来自于企业的新闻稿件,每周不低于30篇,其中13.9%的记者每天收到21篇以上稿件,约合每周超过100篇。

记者喜欢什么样的内容?

有价值的新闻性事件、资深的行业观点、有趣的故事角度,是新闻稿最受记者欢迎的三大内容要素。

多媒体是视觉内容的重要构成元素,绝大多数记者在报道内容或新闻故事中经常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

数字传播环境下,可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受到记者的重视。图片是记者最常使用的多媒体元素,高清拍摄的照片(56.9%)最受欢迎,有近三成(27.9%)的记者会在内容中使用视频。而根据ISEBOX2015北美记者调查显示,超过80%的记者认为包含图片、信息图、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对其报道内容的影响极为重要,每篇报道平均需要花费30分钟时间去收集多媒体内容,65%的记者表示新闻稿中提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会更有助于其使用,而四分之三的新闻故事中包含有多媒体内容。

Ⅵ、衡量内容成功标准

中国记者衡量内容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是”影响力“(Influence),相比之下,欧美地区记者则更多关注于内容所实际产生的Engagement,即读者参与度。

一项显著有别于新闻记者反馈的发现,由于自媒体内容生产的特性与传播渠道的不同,绝大多数(71.4%)自媒体及专栏作者将读者阅读数与点击量作为衡量原创内容的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其次(57.1%)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被分享的次数。

第三部分:公关与记者媒体关系

重要发现

31%的记者每天接到超过6个来自于企业公关人员的主动沟通联络,接近6成(57.9%)的记者表示中午2点之前是沟通的最佳时间点。记者的职业特性要求其对信息获取、人际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即时,更为移动便捷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正在对公关媒体关系的沟通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内容价值与相关度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近8成(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选择立刻忽略,其次是内容中包含过多无用的信息(55.2%),近半数(46.7%)的记者表示如内容与其所负责或关注的领域不相关,则会立刻忽略掉该信息且没有兴趣进行继续沟通。

Ⅰ、沟通频率

31%的记者每天接到超过6个来自于企业公关人员的主动沟通联络

Ⅱ、沟通方式

记者的职业特性要求其对信息获取、人际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即时,更为移动便捷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正在对公关媒体关系的沟通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目标媒体, 31%的记者每天接到超过6个以上来自于企业公关人员的主动联络沟通,除了电话、邮件、面对面等常规的沟通方式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即时通讯工具在中国职业记者群体中拥有相当高的工作使用率,37.4%的记者表示更倾向于使用QQ、微信与公关人员进行沟通,但仅有1.8%的记者愿意使用微博等社交平台作为沟通工具,数字化的沟通方式正在对媒体关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Ⅲ、沟通时间点

与记者沟通的最佳时间点!

接近6成(57.9%)的记者表示中午2点之前是沟通的最佳时间点,其中47.4% 表示上午9-11点是最方便进行沟通的时间, 受不同媒体类型、内容生产周期、传播渠道以及职务因素的影响,不同身份的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反馈数据稍有不同。

接近半数线上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49.8%)更多选择下午2点以后,而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在内传统媒体记者则更多表示为中午2点之前,比例均超过6成。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自媒体人、专栏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反馈截然相反,接近7成比例(66.8%)的自媒体受访者表示下午2点以后是与其沟通最方便的时间。

根据美国新闻从业者社交网站MuckRack 2015年的对超过2.5万名记者用户的调查显示,70%的记者更愿意在上午11点前进行沟通;但与中国记者截然不同的是,92.8%的北美地区记者更加爱倾向于通过邮件交流,愿意通过电话的比例仅为1.8%,而选择通过社交媒体TwitterFacebook进行沟通的受访者也仅为3.2%,社交媒体并不是与记者沟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Ⅳ、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内容价值与相关度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

8成(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选择立刻忽略,其次是内容中包含过多无用的信息(55.2%),近半数(46.7%)的记者表示如内容与其所负责或关注的领域不相关,则会立刻忽略掉该信息且没有兴趣进行继续沟通。

另外,PR在与目标记者就某一事情或内容沟通中所表现出得专业度或态度,也是影响沟通效果是否畅快的重要因素(37.2%)。

8成(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选择立刻忽略,其次是内容中包含过多无用的信息(55.2%),近半数(46.7%)的记者表示如内容与其所负责或关注的领域不相关,则会立刻忽略掉该信息且没有兴趣进行继续沟通。

    编辑:201602

专题策划更多>>
  • 人民日报:北美枫情关于非授权经销商的公告

       人民日报发布 【详细】

  • 一点资讯:北美枫情关于非授权经销商的公告

       一点资讯发布 【详细】

  • 今日头条:北美枫情关于非授权经销商的公告

       今日头条发布 【详细】

  • 砺行致远,再续华章 | 2023云峰莫干山年度大事记

       岁序更迭,华章更新 回首2023,云峰莫干山 ... 【详细】

  • 浙江美格荣获2023年度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先进单位

       浙江美格机械从2003年就成为全国印刷标准化技... 【详细】

  • 
    关于我们 |  招聘英才 |  服务项目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品牌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