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居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Alignable在2025年6月发布的最新调查,44%的中小企业因关税政策出现业务下滑,远高于4月的25%和5月的26%,显示冲击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其中,家居行业的压力尤为显著,72%的企业报告销售下降,67%预计若关税持续,将进一步恶化。整体平均营收下滑幅度为13%,20%的企业损失已超25%,财务健康正遭遇实质性威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非一场短期的阵痛。近一半(49%)的中小企业表示,如果当前关税政策不变,将面临长期性下行压力,经营信心持续受损。在企业主对未来的不确定预期中,扩张、投入与雇佣计划大多被推迟或取消。这些数据揭示出家居行业在当前贸易政策框架下的结构性脆弱:从生产端到消费端,链条断裂已成系统性问题。
供应链紧张
关税的直接影响不仅是成本上升,更通过更复杂的通道——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下降、资金成本攀升、投资信心受挫——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危机链条。国际家庭用品协会(IHA)的调查显示,87%的美国家居企业感受到关税的显著冲击,其中包括取消产品发货、提高零售终端售价、以及开始规模化裁员等应急措施。
美国家居行业长期依赖全球化分布的供应链,尤其是中国,作为原材料、成品及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但这一链条正被高压政策持续撕裂。路透社分析指出,截至6月,中国制造商品在亚马逊平台的价格涨幅已明显高于通胀水平,其中家居与家具品类价格上涨超过3.5%。在零售终端无法完全消化涨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为维系市场份额,不得不在利润上作出牺牲,行业整体毛利率被持续压缩。
供应链紧张正成为新常态。制造商在上游遭遇原材料成本攀升与交付期不确定性,下游则面临客户订货周期拉长、订单碎片化与补货延迟并行的复杂局面。对于本就缺乏现金流与议价能力的中小企业而言,库存周转与资金链稳定正变得日益艰难。
不仅如此,企业信心已出现结构性滑坡。来自杜克大学Fuqua商学院的CFO季度调查显示,2025年上半年,超过40%的受访企业推迟或取消资本投资计划,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已成为压制长期投资意愿的头号因素。与此同时,美联储的区域经济调研也指出,美国制造业PMI指数连续数月下滑,企业普遍预计未来12个月的资本开支将低于去年同期。
对中国家居企业的冲击
在这条全球供应链的前端,中国出口家居企业感受到更为剧烈的冲击。2025年初,美国宣布对中国产家具及相关产品实施新一轮加征关税,引发了行业剧烈震荡。中国对美家具出口一度骤降近90%,原本维持在10%左右的出口净利率,在短短几个月内降至3%甚至更低,许多中小制造企业濒临停产或关停。
珠三角、长三角等家具制造集群区域成为直接震中——部分企业订单断流、库存激增、现金流告急,不得不裁员止损,或转型内销以争取生存空间。在“外需失速”的压力下,一条由中国向越南、柬埔寨、印度转移的“应急通道”迅速成型。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借壳转单”,通过在东南亚设厂、合作代工等方式绕开关税壁垒,维持出口美国的业务。
然而,这一“转移”路径并非万无一失。由于部分东南亚国家也被纳入美方关税调查名单,如柬埔寨家具被裁定“规避行为”频发,跨国产能布局的政策风险与成本投入正变得愈发高企。越南、印度的用工、环保与物流成本虽低于中国,但综合效率与大规模交付能力仍存在不小差距,导致不少企业陷入“两头不稳”的中场焦灼。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系统性推动家居制造的结构重整。一方面,着力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提升城乡家居更新的政策频次,启动以旧换新、乡村焕新等系列计划,试图培育强韧的内需引擎。另一方面,政策层面也鼓励企业实现出口多元化,通过关税减免、信保扩容、绿色认证通道等方式引导企业向欧洲、东盟、中东市场布局。
初步测算显示,2025年底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可能将从2023年的17%降至12%,而对欧盟和东盟市场出口占比有望分别提升至9.3%和13.5%。产业链的“重构”也在逐步展开,从简单的订单搬迁向“区域制造中心+全球分销网络”的模式转变——中国企业不再仅依靠出口,而是逐步在海外市场建立“设计+交付+品牌”三位一体的新型业务结构。
这一轮冲击,已不仅是贸易战带来的短期阵痛,更是家居制造业全球格局与竞争逻辑的根本重塑。从过往的“代工经济”到今日的“系统输出”,家居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变局,远不止于一个关税表格所能衡量的维度。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升华集团党委... 【详细】
云峰莫干山「30年30人」,致敬每一位同行者!... 【详细】
6月22日,升华集团所属企业升华云峰“聚势创变... 【详细】
在消费升级与情感消费并行的时代浪潮下,家居... 【详细】
历经九载沉淀,生活家地板全民恋家节已然成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