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的底层逻辑
我始终坚信能力的阶梯式提升是驱动行业进化的根本动力。这里边,能力的提升既包括硬能力的提升(譬如设计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渠道能力以及相关能力之间的配合衔接效率提升等等),也包括软能力的提升——这里的软能力主要指行业认知力、洞察力,也包括对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力和对国内发展情况的对标借鉴能力。
简单说就是,能力是阶梯性提升的,一方面遵循呈阶段性递进态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受制于当前能力阶段的局限,而无法真正跳脱、完成向更高目标的跨越。
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行业会呈现出短期的突破式发展与长期停滞相结合的现象。家居行业也不例外。
所以,就像在春天等待雨后春笋,耕耘者早晚会迎来突破的前夜。
未来十年关于家居行业的四个预测
预测1:“中国的宜家”即将诞生
1943年,宜家在瑞典由坎普拉德老爷爷创办;大约30年后,日本诞生了对标宜家的国民家具品牌Nitori。
应该说,家居行业是一个很长尾的行业,仅以椅子为例,从百来元的功能折叠椅到上万元的休闲椅,市场带宽巨大,因此从业企业往往以一种“散点+小集群”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价格带上。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千亿规模的宜家。
如果拆解宜家的经营逻辑,也许可以这样理解:
宜家的成功=适合在地文化的简约风格
x实用为导向的功能设计
x极致供应链能力
x规模化带来的极高渠道效率
不难发现,这四个要素其实对应了四方面能力:品牌(定位)、设计、供应链、渠道。
放眼中国当下,行业从业企业围绕这四个能力的建立由来已久,很多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没有充分突破的领域,比如适合本土化的品牌定位与形象;同时,伴随资产价格的波动,对于零售渠道而言更具竞争力的物业资源也将日趋丰富,从而可能在无形中推动头部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我们注意到小米在小家电领域做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其背后底层逻辑与上述宜家的逻辑十分相似;我们也了解到小米也尝试进入家居领域,但并未深耕。我们说中国的宜家呼之欲出,也有可能是来自国内现有其他行业玩家的跨界入侵。
预测2:面向“200坪标准户型”的家居范本将成主流
如果说品牌是家居行业的上层建筑,那居住环境及主流户型无疑就是家居消费的底座。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80年代的家居品,是围绕30-60平米“火柴盒”的生活场景而建立的;30年后,这个数字逐渐变到80-130平米,但家居品的逻辑没有变。
因此,我们看到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家居品种,比如大套组的沙发、全屋定制的衣帽间等等,这些都是三四十年前几乎不存在的物种;当然,时至今日,与欧美的典型生活场景相比,我们仍然缺少很多品类的产品,诸如超大的开放式厨房、带有装饰性取暖设施(比如壁炉)的起居环境,以及成体系的户外家居空间等等。
但这些品类,都有可能随着户型的变迁而悄然兴起。
2017年,“第四代住宅”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其核心特质在于“立体生态”,包括立体绿化系统、灵活空间创新以及生态技术应用等诸多变化。概念提出后,已经有很多一线、新一线及准一线城市开始了项目层面的试点。随着住宅在代际维度的推广实践,必将衍生出围绕新空间的全新家居产品、空间和风格;届时,以局部领域“新物种”爆发破局所引领的家居产业整体变革也将呼之欲出。
预测3:“新中国风”推动软装行业迭代
接下来我们聊一个软性一点的话题。
说是“新中国风”,其实是对标两个已有的行业物种:
一种是国潮/国风的家居家纺,比如较为雍容、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家居产品。这种产品早已存在,但随着市场消费群体的变迁与交替,这一风格的产品品牌日趋陷入颓势。
另一种是“新中式”风格的产品及品牌。这一风格在家具领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市场接受度,同时在整个软装领域也有比较好的溢出效应。与前一风格对比,新中式更淡雅、清秀、不张扬,对于女性及年轻群体而言的接受度更高。然而,在我看来,新中式有点像一个“1.5代”的中国家居产品,一方面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当代工艺做了包容式迭代创新,但同时这种创新又像是一种“不彻底”的创新——因为无论是视觉元素还是工艺,很多从业品牌都难免全盘倒向宋代及明清朝代家具,缺乏对当代文化与工艺的凝练。
当下,我们很难具象地描述所谓“新中国风”的形态;但我们不妨设想未来某一天,我们打开小红书,刷到的家居内容出现了一种迥然区别于当下奶油风、侘寂风、南洋风等等的、专属于时代的全新风格,那其所对应的,将是怎样的市场蓝海。
当然,回到关于“新中式”的讨论,我认为新中式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为“面向未来”的风格创新提供了范本和实践经验。例如这种面向未来的风格大概率存在对既往文化符号的重新阐释,从而在创新之余,能够为用户带来足够的认知安全空间。
届时,互联网那句话又可以重新应验了:所有家居品,都可以按照那个专属于中国和时代的风格,重新再做一次。
预测4:某个细分品类的家居产品将在全球范围成为硬通货
什么叫硬通货呢?比如iPhone,比如之前提到的丰田卡罗拉汽车,也包括当下入侵全球的拉布布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以及早已站稳脚跟的联想电脑。
作为全球范围的硬通货,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个产品应该在全球范围具有相当规模的需求性。所谓“相当规模”,表面代表着这种产品所切中的市场有一定的规模,但深层次而言,则是对应这个需求项下,市场上几乎没有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可替代品。
比如新能源汽车是有市场需求规模的,但不代表所有新能源汽车都是硬通货——说到底,要想胜出,还是需要有足够的产品力。
由此,也就引出了硬通货的第二个特点:具有足够高的产业化技术水平。
这里边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
比如前段时间比较火热的关于美日工程师拆解比亚迪海鸥的相关新闻。纽约时报把比亚迪称为“特斯拉杀手(Tesla Killer)”,似乎在技术工艺水平及规模优势之下,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并不为过。
第三点是,这个产品需要在所处时代中代表着普世意义上的先进性。
比如,比亚迪海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产品,同时也具有当代视角上不错的审美、实用的功能设计,且其轻便低碳的属性也代表着某种主流意义上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把话题回到家居领域。中国现在是家居制造的大国,但暂时还不是强国。从大到强所要经历的,表面看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头部品牌的出现,实际上则需要品牌企业能够在更高水平上进行需求、技术及前瞻性实践的探索。
这让我联想起国内品牌上下几年前推出的碳纤维产品。随着国内产业化能力的提升,也许一把中国产、中国风的碳纤维椅子就会以极高的独特性和具有极大意义上的成本竞争力而有望成为全球范围的“硬通货”。
结语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这四个预测其实离我们没有那么遥远,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相对确定的能力提升与商业化演化路径之上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些预测的实现将会是必然;不确定性也许只是时机而已。
当家居消费从“功能需求”转向“情绪价值”,... 【详细】
当健康成为家居消费的核心诉求,莫干山植物源... 【详细】
云峰莫干山「30年30人」,致敬每一位同行者!... 【详细】
2025年7月22日,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在广州举办超... 【详细】
在刚刚公布的浙江省第二十五届“科技兴林奖”... 【详细】